• banner
重工工厂“退城进园”将面临土壤修复问题
在工业大省山东,重工工业工厂“退城进园”正在多个城市兴起。密集的工业企业搬迁,也带来了大量的土壤修复工作,把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土壤修复
  据统计,山东省拟规划保留化工园区155个,整顿撤销44个。在推进企业有序出城、产业有序转移的同时,后期的土壤修复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
  省内很多企业建厂早,缺少前期环保预防措施,比如,老厂房很可能没有生产池需要加设的防渗装置,可能会引起土壤污染,时间一长,就会使得8米以内的地下水收到污染,所以后期的搬迁或多或少的都会需要一定程度的土壤修复工作。
  环保产业具有较强的政策导向性,土壤修复产业起步晚。值得关注的是,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土壤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实行终身责任制,提出“谁污染,谁治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承担土壤治理与土壤修复的主体责任。继2016年5月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发布后,各地纷纷出台本地的“土十条”细则,山东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也于近日出炉,山东方案也进一步明确了土壤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的终身责任制。
  土壤污染责任界定不明晰,后来的土壤修复责任认定也是困难的,也是导致土壤修复开展困难重重的原因之一。
  自2017年起,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同时,针对企业面临的资金问题,提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壤修复。